2012年5月9日

Isibhāsiyāiṃ 38: 舍利弗章




導致快樂的快樂,是絕對的快樂;
導致痛苦的快樂,願我不要遇到。(1)

此是舍利弗覺者、阿羅漢、仙人所說。


飲用美味的食物、舒適的坐臥;
住美好的屋子裡,比丘喜悅的禪坐。(2)


飲用不美味的食物、不舒適的坐臥;
住破爛的房子中,比丘痛苦的禪坐。(3)


如此相反的兩極,智者們應該避免;
謹慎不被誘惑,這是諸佛們的教法*1。(4)


如是種種聲,為耳所聽聞;
貪著語之過,智者正遠離。(5)

色、香、味、觸亦復如是。


五種警覺睡去*2會有輕微的苦難考驗;
要克服這些,就必須保持警覺。(6)


知識所開出的或苦或樂的藥,能滅除疾病;
這同樣也能開出或苦或樂的藥來滅除無知。(7)


不論是痛苦或喜樂,都不是治療的方法;
進行治療的時候,會感受痛苦與喜樂。(8)


進行無知的破壞時,會感受痛苦與喜樂;
但是無知的破壞之原因,並非痛苦與喜樂。(9)


常人有宗教情緒性厭離的傾向,卓越的人則否;
前者住於悽慘處,後者則得到教導。(10)


沙門以歌唱邀約,唯有卓越者才能獲得核心;
一切智者*3所說,不外乎慈悲與智慧。(11)


慈悲一切眾生相;無騷動、無執著、
真實、誠懇與慈悲,勝者所說教。(12)

(未完)
--

*1: eyaṃ buddhāṇa sāsaṇaṃ; cf.: Dhp. 183d, 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2: panca jāgarao suttā; cf.: SN 1.1.6, Pañca jāgarataṃ suttā; SĀ 1003, 五人於覺眠
*3: savvaṇṇu; cf.: Theragāthā 722 / 131, Sabbaññū / sabbaññūaparājite; MĀ 62, 如是,迦葉!我有一切智











5 則留言:

台語與佛典 提到...

Dear ken,

我剛剛從印度訂了不少耆那教的書呢,呵呵,希望GUOBING兄能在華人世界的耆那教研究中打出一片天地來。哎,就覺得很奇怪,怎么都是我們這些半路出家的人在熱心做這些冷門?

GUOBING是生物,你是電子出身,劉震是銀行業、我是修機器的,呵呵。
我把他的帖到豆瓣上去。 MJ 叩安

台語與佛典 提到...

2012-05-10 19:05:34 michael (不自由勿宁死)

沒有記載記錄佛陀與大雄這兩位同時代的人曾經見過面,但兩教文獻中交鋒是不少的。而且,佛教文獻中有清楚的記載,佛陀知道大雄的去世,并且引以為戒,這件事,其實也對佛教文獻的集成產生過影響。

另外,GUOBING兄所提到的Vaḍḍhamāna真的非常有意思,我們華語的印度學研究確實還有太多的領域需要開拓。耆那教與佛教的比較在西方是有不少研究的,在華語學界,則只有極少數的兩篇。期待GUOBING兄能在此領域大展拳腳!

說來也巧,我剛剛讓圖書館從印度訂了一批耆那教研究的書籍。

台語與佛典 提到...

Guo Bingxiu
下午1:35 -
+1 於 jayarava.blogspot.com

北傳佛教具爭議性的話題之一就是疑偽經的判定,有不少人因此認為南傳巴利佛教相對之下較無此問題,但隨著學者們長年的抽絲剝繭之後,很多問題也開始浮上檯面,如Jayarava文中所說:
How do we tell what comes from the Buddha and what comes from the monks? The answer is that we cannot know with any certainty!
You'll never know unless you read the text in Pāli whether you are reading the supposed words of the Buddha or actual words of Buddhaghosa (who lived about 800 years later in Sri Lanka!).
關於後來的註釋爬進了經典之中這議題,無著比丘有幾篇專文討論可參考。

2012年5月23日下午11:09
mike 提到...

南傳巴利文獻還好點,雖然也有問題。但真正麻煩的還是大乘經,除了大乘譯經問題重重外(我和KEN老師都在關注),大乘經,就算有印度語本的,也還是個大問題。想把這個問題徹底弄清楚?我看還是早點絕了這個念吧,難道你想把現在的佛教界翻個底朝天?所以,只能做一點算一點,先理清一點手頭的工作再說。MJ

2012年5月24日上午9:29

mormolyca 提到...

Jayarava的文章常帶著批判的色彩,他這篇文章主要批判的就是南傳的基本教義派,認為只要可以在巴利三藏援引得到的經文都應該信以為真,但回歸到現實來探究,這樣的立場必定存在著許多風險,在比較無關痛癢的議題獲許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在一些較為關鍵的議題上,可能就會有誤導的問題產生,例如他這次揪著的轉生議題(還有例如之前跟學長討論過的入胎識相關議題)。

我之所以會選mormolyca為帳號除了因為這是我喜歡的一種蘭花之外,也與他的字源是指淘氣的小妖精(mormo: hobgoblin)有關,如果可以淘氣的把整個佛教給翻了過來,why not?不過這確實是需要多下些功夫,做一點算一點吧。

台語與佛典 提到...

佛使比丘認為,十二因緣的有和生這兩個字,「並不是指從母親的子宮生出來,而是指從執取中生出,且發展出『我』的感覺,這才是生。」

印象中,以三世配十二因緣的解說,是後期阿毗達摩的講法,初期並不如此。

曾問無著比丘,如何在十二因緣下功夫?

無著比丘回答,似乎較少(或極少)將十二因緣搭配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