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

關於曼殊沙華



  鳩摩羅什於五世紀初葉譯《法華》,在序品中提及的「曼殊沙華」應當就是今日曼殊沙華較為早期的詞源,然比對三世紀後葉竺法護的譯本,則譯作「柔軟音華」,P.L. Vaidya校勘的梵本對應作「mañjūṣaka」,猜想法護手執的底本可能寫作「mañjussara」,他才會將其譯作「柔軟音華」,這「妙音(mañju-s-sara)」一詞也見於《長部》14經,該經提及毗婆尸童子(《長含》1經稱毗婆尸菩薩)出生之後有美妙的聲音(mañjussara)、可愛的聲音(vaggussara),猶如迦羅頻伽(karavīka)鳥。

  再勘PTS巴英字典,「mañjūṣaka」譯作「天樹(celestial tree)」,似乎與今日我們稱作曼殊沙華的紅花石蒜一點也不相干,查紅花石蒜最初分布地也僅分布中土,所謂「佛典中提及的曼殊沙華即紅花石蒜」當是後人妄自聯結,而佛典中曼殊沙華於印度本土名稱(mañjussara / mañjūṣaka)何者正確?所指為何?等哪天當了天人或許就可知曉吧。

  另一花名在鳩摩羅什譯本作「曼陀羅華」,法護譯本作「意華」,今存梵本為「māndāra」,法護應當不會離譜的錯將「māndāra」譯作「意」,則其翻譯底本或許近似或寫作「mana-」,在此則會延伸出另些問題:到底《法華》正本所寫為何?是法護翻譯的底本傳抄錯誤?還是羅什翻譯的底本經過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