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6日

盂蘭盆到底是什麼碗糕!?

農曆七月半就是要捧著盂蘭盆吃供品啊,不然要幹嘛!(Photo fr.: http://idp.bl.uk/)


  《盂蘭盆經》雖入藏,但不少學者推其內涵,多認是中土偽造,辛嶋靜志在2012年度創價年報上*1則在分析該經典之後認為該經應是譯自印度原典。辛嶋首先論證自恣(Pravāraṇā)與在家者的供養,此在印度確實有之,亦可得到經典上的支持(p.293-6);接著援引經典提及孝敬親長、考古所出為去逝親長行供養的銘文等(p.296),試圖推翻反對者認為該經中的孝道思想乃中土特有的論點;再補上《餓鬼事(Petavatthu)》等相關經典中餓鬼求施的例子(p.297-8);對「盂蘭盆」字源的推敲,認為可能是「飯(Skt. / Pā.: odana)」的俗語音譯而來(p298-302)--上述種種論點拼湊起來,遂成該經必定譯自印度原典的結論(p.302)。

  辛嶋的論證拆開來看都看似成理,但整合起來卻也看出一些問題,例如引《南海寄歸內法傳》義淨介紹出家眾自恣過程,如果飯賢(此援道教科儀術語)餓鬼是如此重要且盛大的一個環節,何以義淨對此隻字未提,且其他相關南北傳《受歲》、《新歲》、《解夏》等經典亦不曾提及這樣的儀式?再者,經典與考古文物確實可見孝敬親長的證據,但如《盂蘭盆經》這般「飯往餉……救度……七世父母」的祭祖風俗,在印度則是沒有的。

  在對「盂蘭盆」字源的推敲上,辛嶋認為玄應的梵語復原不盡可信,因為他認為玄應可能不懂中期印度語(Middle Indic)或犍陀羅語(Gāndhārī),因此《盂蘭盆經》最初如果是透過中期印度語或犍陀羅語傳入的話,其確切意義當是以此語言方能得解--但如果該經其實是中土人士拼貼而來呢?Jan Nattier在《心經》已找到這樣的可能性,《盂蘭盆經》會不會也是如此?

  由辛嶋對《盂蘭盆經》的分析,我們可知該經在中土出現的年代應當早於羅什,而該一經典後與中土風俗、道教信仰相融合之後,也開展出一系列與佛教教義漸行漸遠的信仰體系與宗教文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