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謙(翻譯多在 222~252 年間)常把梵語(以下簡稱為Skt)、佛教混淆梵語(Buddhist Hybrid Sanskrit以下簡稱為BHS)及中期印度語(Middle Indic以下簡稱為MI)混為一談,造成誤譯……把Skt. ābhā(“光”)譯為“水” ……把 Nārāyaṇa譯為“人乘”(531a25),說明支謙把這個大名鼎鼎的名字解釋為Skt. nara(“人”)+Skt. yāna(“車”)。/ p. 114-5
羅什譯《維摩詰經》(406年)中此文的“淨土”很有可能是縮略了支謙譯“嚴淨之土”的結果。如上所述,支謙基本上把guṇa譯為“嚴”,把vyūha譯為“淨”,因此“嚴淨之土”是(buddha)kṣetra-guṇa-vyūha(“‘佛’國土的美質,莊嚴”)的逐字翻譯。反言之,因為支謙把vyūha與*śuha(< śubha)聯繫在一起的特殊理解,所以意為“(佛)國土的美質、莊嚴”的(buddha)kṣetra-guṇa-vyūha被支謙翻譯成了“嚴淨之土”。以後又被羅什進一步略為“淨土”。在這裡,“淨土”意為“潔淨的土”。/ p. 119
支婁迦讖(Lokakṣema;翻譯多在170~190年)翻譯的《大阿彌陀經》(T. 12, No. 362)是〈無量壽經〉最古漢譯。在這部《大阿彌陀經》中雖然反復地把佛形容為持有無比光明者,但並沒有寫阿彌陀佛壽命永遠。不僅如此,經中還寫有阿彌陀佛涅槃後,“廅樓亘”(Avalokitasvara,觀音)菩薩繼承阿彌陀佛成佛(309a14f.)。換言之,在最古漢譯中,佛沒有被看作是“無量壽”。/ p. 122-3
Amitāyu(= Amitāyus)原來是Amitābha在〈無量壽經〉偈頌中的變形(hyperform),但隨著時代變遷,Amitāyu(= Amitāyus)這一新詞逐漸流行起來,作為佛的名字更為恰當,因此逐漸被人們接受,最終在散文中也使用了這個名字。就這樣,一個佛有了兩個不同的名字和概念——即“有無限光者”和“有無限壽命者”。/ p. 125
阿彌陀佛國名在初期階段為*Suhāmatī(或°madī)、*Su’āmatī(或°madī)、*Suhāvatī(或°vadī)或*Su’āvatī(或°vadī),Sukhāvatī不過是後來被梵語化的形式罷了。《平等覺經》中被譯為“安樂國”(288c6),但是這個國名究竟是否原本意味著“非常安樂之國”,還有待進一步探討……(fn.6)梵語詞*Sudhāvatī / *Sudhāmatī(< sudhā“神的飲料,甘露”+ 接尾詞vat/mat)也有可能與這些中期印度語詞形對應。/ p. 126
每一部大乘經典都有著複雜的背景與歷史。初期大乘佛典很有可能是通過中期印度語(或中期印度語與梵語的混淆語言)傳播的,後來被逐漸“翻譯”為梵語。換言之,初期大乘佛教梵語經典是經過了數世紀不斷的梵語化(有時是矯枉過正的,有時是錯誤的)、附加、插入的結果……我們雖然並不瞭解“須摩題”、“阿彌陀”的原意,但我們可以論證“須摩題”是如何變化為“極樂”Sukhāvatī的;“阿彌陀”是怎樣分化為“無量光”Amitābha及“無量壽”Amitāyus的。古〈無量壽經〉中阿彌佛陀國後來被稱為“淨土”,如上所述,這一“淨土”表達是羅什在〈般若經〉“淨佛國土”思想基礎上造出來的。
/ p. 128-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